古人计算时间,最常用的方法是测日影和滴漏。
测日影:的工具有“圭表”和\"日晷\"。\"圭表\"由两部份组成:\"圭\"是平放于南北方向的尺;\"表\"是垂直立于\"圭\"的南端的标杆。古人根据\"表\"的影子投射在\"圭\"的表面上的长度,来判定中午的时间,从而推算出冬至日、夏至日、二十四节气和其他时刻。
正午时表影最长的一天是冬至日,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日。
\"日晷\"又称日规,和\"圭表\"同样是以日影来判别时间的计算仪器。\"日晷\"是由\"晷针\"和\"晷面\"组成。\"晷针\"的作用等于\"表\",垂直穿过\"晷面\";\"晷面\"相等于\"圭表\"的\"圭\",是一块表面被划分成12格的圆形石盘。
圆盘上每一格大约等于两小时。当太阳光照射到\"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便会投射到\"晷面\"上,就像现代的时钟般显示不同的时间。
\"日晷\"和\"圭表\"都有个缺点,就是遇上阴天和雨天便无法计时。于是,人们又发明了\"滴漏\"。早期的\"滴漏\"是一个简单的铜制圆筒,筒放置标尺,然后注满水。
开始计时的时候,水从铜壶漏出,水位慢慢下降,而标尺也随之下降,古人便是从标尺上的刻度来判别时间。\"滴漏\"的标尺刻有10格,每格又细分为10格,这100小格便代表了一天。古人把一天分为12个时辰,如果以100格的方式计算时间,换算起来有点不便。
聪明的祖冲之于是把标尺改良,将刻度改为3大格,每1大格刻有4中格,每1中格再刻上8小格,这样标尺上便有96小格,每小格为一刻,每一刻相等于15分钟,这样计算起来,是不是方便得多呢?祖冲之还发现了\"滴漏\"的另一个缺点:壶中水多时,水滴得较快;壶中水少时,水滴得较慢,这样量度时间便会出现较大的误差。
于是他把三个漏壶分别放在木梯上,上壶的水滴到中壶,中壶的水滴到下壶;他又增加了一个\"受水壶\"在下壶底下,把标尺置于\"受水壶\"中。这个改良,能使漏壶的水更均匀地外流,这样计算时间便更准确了。
2022年立春时间:2月4日4:50:36星期五正月初四。2022年立春的具体时间是2022年2月4日04:50:36,星期五,农历正月初四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
节气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