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不考功名的原因有点复杂,由于李白的身世资料非常稀少,所以关于他为什么不考功名的原因有好几种说法:
一、商人说
在《旧唐书》中明确提及李白的父亲说“父为任城尉,因家焉”,也就是说李白的“官二代”身份是确之凿凿的,但既然是官二代,却又为什么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呢?陈寅恪在《李太白氏族之疑问》以及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一书都认为李白的父亲李客是一位商人。
但是这些都毕竟只是两位先生的猜测,并不是历史定论,倘若李白的父亲李客真的是一位商人的话,那么李白肯定就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了,《新唐书·选举志下》记载说“刑家之子、工贾异类及假名承伪、隐冒升降者有罚”,就是说凡是祖上有罪的,或者出身商人的都无法参加科举考试。
二、罪人说
《新唐书·李白列传》记载说“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循还,客巴西”,也就是说李白的祖上因为犯了某种罪而被流放到西域,陈寅恪在《李太白氏族之疑问》一书认为李白祖上系罪人,而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一书提出了反对。
他认为“凡由汉民族居地移往外域”都可以说是“窜谪或降居”,也就是说是由于表述方式的缘故造成的,其次唐代并没有把伊犁附近作为“窜谪罪人之地”(唐代窜谪之地主要在岭南或贵州、四川等地)。依照这些观点,郭沫若认为李白祖上系因某种社会环境的缘故而被迫流亡到西域。
这里还引申出另外一种说法,即说李白在二十几岁的时候杀了人,由于李白这个人“好剑术,喜任侠”,也就是说他喜欢当大侠,干一些打抱不平的事情,所以因此杀了人。他的学生魏颢在为李白所著的诗集《李翰林集序》中记载了这一件事情说:少任侠,手刃数人。
所以,因为这一缘故,导致李白无法参加科举考试。
三、自愿放弃说
李白从十五的时候就开始从事社会干谒活动,在此之前他已经受到许多名士官宦的赞赏和推荐,由此让李白不愿再参见繁复的科举考试,而是走捷径,通过干谒活动迅速跻身官场,这恐怕也是李白对自己的才能充分自信的表现。
譬如他在写给韩朝宗的自荐书《与韩荆州书》中自我介绍说“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说明李白对自己是充分自信的,乃至于说还有点自负。
他在《与韩荆州书》中说“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就是对自己才能的充分肯定和自信,而韩朝宗在唐玄宗时期拥有“生不用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的美名,许多人都经过韩朝宗的举荐从而顺利进入政坛。
唐代初期很流行干谒之风,这时候唐朝选才制度采取科举和举荐并行的方式,譬如在《新唐书·选举志》中就记载说“乃诏明经、进士与孝廉兼行”,其中的孝廉指的就是察举制,玄宗十五年,更是下诏说“民间有文武之高才者,可到朝廷自荐”,可见通过自荐以及他人的推荐在唐朝也是一种进入政坛的捷径。
李白可以说是“干谒”活动的忠实执行者,像杜甫、杜牧、孟浩然虽然都从事过干谒活动,但最后好歹还是乖乖的去考试,只有李白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到死都不愿意去考试,总之也不知道他是对自己过于自信,还是因为身份使然。
最后终于在自己41岁的时候得到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举荐,从而被唐玄宗赏识,不过唐玄宗只不过是把他当成一个写诗助兴的御用文人,这一点当然让拥有侠客气质的李白相当不满意,也难怪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为什么要支持叛乱的永王,说明李白还是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结果最后被流放夜郎,也或许因为这种心高气傲的性格,所以才导致他不愿去考试吧,但是因为得罪了唐玄宗,李白终于还是一事无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他自己作的吧。
2022年立春时间:2月4日4:50:36星期五正月初四。2022年立春的具体时间是2022年2月4日04:50:36,星期五,农历正月初四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
节气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