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起源是人类文明的开始。文字的演变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文字的起源
汉字有四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今天所能见到的最古老的文字是商代刻在甲骨上和铸在铜器上的文字,叫做甲骨文、金文。
汉字的起源其中的一种是以甘肃大地湾遗址的彩陶上的刻符为代表的抽象的、方折形的符号,逐渐演变为为西安半坡临潼姜寨上的刻划符号系列。另一种是以河南贾湖遗址的甲骨上的刻符为代表的生肖象形的符号,逐渐发展成为大汶口陶器上的图象。到龙山文化后期,父系社会基本确立,出现了良渚文化玉器上的成组的刻符,与大汶口陶器图象相同或相象。这些刻符可能是当时的雏形前汉字系统之一。距今约四五千年以前的时代。
据考证,原始汉字在新石器时代中期产生,到它发展成初步的文字体系时,大约经过了近2600年左右。 良渚文化处于中国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诞生的前夕,夏朝应该是正式的汉字系统形成的最关键的时期,对汉字的发扬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据传说,汉字是仓颉根据鸟、兽、虫的脚印所改编的。
最早的甲骨文
古代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现在发现最早的甲骨文是商朝盘庚时期的甲骨文,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甲骨文大部分也是象形字或会意字,形声字只占20%左右。甲骨文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商代的金文
古代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铭文。金文始见于商代二里岗的青铜器,殷墟出土的青铜器上金文增多,至西周时,青铜器上金文已经较为普遍。商代金文多为象形字以及由象形字合成的会意字。这些字像一幅幅图画,生动逼真,浑厚自然,有的呈团块状。
周朝的大篆
大篆据传为周朝史籀[zhòu] 所创。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大篆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大篆是古字向小篆过渡的一种汉字字体。
战国的小篆
小篆是由大篆简化而成。相对于大篆而言,小篆的形体结构简明、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偏旁也发生一定的变异和合并。与大篆相比,小篆的图画性已经大大减弱,每个字的结构已经比较固定。
相传小篆是战国时期秦国宰相李斯负责整理出来。如果小篆的确是在短时期内整理出来的,则在秦国国内必然有一个主动推广小篆和主动摒斥包括大篆在内的古字的改革过程。
六国文字與小篆
秦国以外的国家所用的文字统称为“六国文字”。六国文字属于古字范畴,图画性强,形状不定,难以识别。
公元前221年,秦将王贲攻破齐国首都临淄,齐亡。至此,秦统一六国。秦王嬴政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第一个皇帝,自称“始皇帝”。
秦始皇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上实行一系列的巨大改革,以加强和方便他所代表的地主阶级对全国的统治力量。文字改革就是其中之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下令规定以小篆为统一书体在全国推行,并“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的各种文字。
隶书与楷书
隶书开始时是写得比较草率的和不够规范的小篆。到秦始皇统一文字时,隶书已经形成一种固定的、规范的字体。隶书改篆书一味圆转的线条为方折的笔画,顺应了社会对书写方便和规范的需要。 隶书不仅仅在秦朝民间广泛流行,政府文件一般也都用隶书书写,但重要的诏书仍用小篆书写,所以隶书在秦代又称“佐书”。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隶书以前的汉字是用绘画式的线条书写的,而隶书以后的汉字是用横竖撇点折等笔画构成的。自隶书出现后,汉字的结构基本上固定了下来,其后不久,出现了更为规范的楷书字体。 汉朝以后楷书占据正统地位。
简化字
汉字中许多字自古以来在民间就有多种写法,有的写法笔画多,有的写法笔画少。针对隶书和楷书形式的一些汉字,人们又渐渐创造出的新的书写形式,有的写法笔画多,有的写法笔画少。一般笔画少的占多数。这些笔画少的书写形式叫做简体字,笔画多的叫做繁体字。简体字一般不被官方认可,只流行于民间,因此又叫俗体字。
上个世纪,我们实行简化字运动后,有些简体字或俗体字取代占正统地位的繁体字,成为占正统地位的文字,这些简体字叫做简化字。
可见“简化字”和“简体字”是两个相关但不相同的概念。
新中国成立以后,汉字简化工作很快就提上了议事日程。 1956年国务院通过《汉字简化方案》以及《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开始正式推行汉字简化方案。
1979年出生的比1998年出生大19岁左右。1998-1979=19,得出1979年出生的比1998年出生大19岁左右。1979年是己未年,己的五行属土,未为羊,所...
生肖问答78或79年生的人都是天上火命,也叫太阳火命。80或81年生的人都是石榴木命。每两年一个命,60花甲子,60年一个轮回,就是30种命,火命有6样...
生肖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