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从时代推理出来,不是七夕节。
银河
大家都知道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四书”和“五经”。而在四书五经中又数《诗经》的影响最为深远。而“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这一首诗就是从《诗经》那里传承发展而来。
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这首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大东》: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牛郎织女
就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诞生了中国古代四大民间爱情故事之一(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牛郎织女”传说故事,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古诗,“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这首抒情诗。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译文
在银河东南牵牛星遥遥可见,在银河之西织女星明亮皎洁。
织女正摆动柔长洁白的双手,织布机札札地响个不停。
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哭泣的眼泪如同下雨般零落。
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两岸相隔又有多远呢?
虽然只相隔了一条银河,但也只能含情脉脉相视无言。
牛郎织女
这首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而不得相见的故事,抒发了因爱情遭受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
到汉代末年,《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要比如曹丕《燕歌行》中说:“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要早很多年,但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文化符号特征,就是都已经把织女和牵牛看成一对情人了。因此东汉末年应该是牛郎织女故事形成的重要时期。
那么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为什么恰巧在这一时期出现呢?牛郎织女传说的出现到底有哪些历史时代背景。
牛郎织女传说故事之所以流行于东汉末年,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复杂的心理因素。
东汉末年,土地兼并剧烈、政局混乱不堪,民间家破人亡、生离死别的现象不断发生,社会成了人的存在的异己力量,构成对人的自由幸福的威胁,并且每时每刻在制造着悲剧。
在流离失所的社会形态之下,人们强烈渴望得到一种精神乃至情感上的抚慰,于是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在民间的广泛流行,就给身处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儿女失散的苦难不堪的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心理上的安慰。
牛郎织女
这正是牛郎织女传说故事产生的时代背景。而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这首诗,正是忠实记录了当时社会上盛行的这一民间传说故事的见证者。所以说这首诗对后世的影响为什么会如此深远的原因所在。它的出现,对后来形成的影响中国人的民间传统节日“七夕节”也有着直接的传承关系。
七夕,最初叫乞巧节,并不称七夕节。这个节日应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葛洪:公元284~364年,为东晋道教的重要代表人物。是道教四大天师之一葛玄的后人)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汉代画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图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节的记载。
穿针乞巧
而七夕节习俗的出现显然要晚于东汉,最早也不会早于东汉末年的牛郎织女传说故事成型之前。七夕节应是在牛郎织女出现之后才植入的,成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很明显在这之前的诗词中并不见“七夕”的文字出现。
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可见七夕这一习俗在唐代之前的民间已经开始经久不衰,世代延续了。
由题目判断2010年11月26日是农历,国历指阳历,阳历是2010年12月31号,虎年,星期五,摩羯座。2010年,公历平年,共365天。52周零1天。农历...
生肖问答题意得知2004年1月9日号是农历,阳历是2004年1月30日 过生日,星期五,甲申猴年 ,水瓶座。生肖属相是猴的人,性格是自信勇敢、有较强的...
生肖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