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县,始建于北周武成三年,至今已有1446年之久了。巴县衙门,驻地在重庆太平门内,居高临险,倚山面江。明末清初,县衙毁于兵燹,清康熙六年巴县知县张栴在旧址上重建。清乾隆十六年,王尔鉴知巴县时,大兴土木,重建县衙,一座颇具规模的巴县衙门,这才屹立于巴县城中。那时的巴县县城,也就是重庆府城,县衙、府衙同在城中,毗邻而接。\r \r 巴县衙门,是巴县县衙的俗称,这“衙门”二字与“巴县”二字,都是有来历的。巴,是巴人曾经居住的地方而留下的印记;县,是地方一级行政机构。县,这个字是假借得来,其字义原意是“枭首示众”。繁体字中的县(县)字,左边的“县”是倒书的首,右边的“系”是表示绳索。两者合拼成一个“县”字,说的就是用一根木头,木头上系着绳子,绳子上绑着一颗脑袋,这是“县”字的最初本意,说的是“悬首木上”。\r \r 先秦时期,将“县”字假借来作为州县的县,而且这一借用去就久借不还,“县”字便成了代表地方一级行政区划的专指。人们为了区别于“悬首木上”之“县”与地方行政区划之 县,便在“县”字下面加添一个“心”字,汉字中才有了个表示悬挂之“悬”字。后来,繁体字实行简化,县,去掉绳系,这才变成了“县”字。\r \r 巴县衙门的“衙门”二字,本是从“牙门”二字讹读衍变而来的。先秦时巡狩兵车的旗帜两边,刻缯的纹饰如同牙的形状,这种牙形旗帜故名“牙旗”,古代军营前面都插有牙旗,军中听令,必先到牙旗之下,营门亦有“牙门”之称。习俗传开,官府、朝署也称牙门。“衙”字最初读“语”字,《楚辞》中就有“通飞廉之衙衙”的说法。魏晋时,改将“衙”读作“牙”,“牙门”这才被称作叫“衙门”了。\r \r 倚山面江,坐北朝南,巴县衙门为何如此朝向?按旧时观念,颇讲究风水,衙门是一座城市一方土地的主宰,正所谓“正穴”之所在,以“南向为正,居中为尊”的学说,整座官署这才坐北朝南,隐寓的是“居中而治”之意。\r \r 俗话说:“八字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朝南开,指的是方位;旧时官署大门都是呈八字形,这是官衙定制。“有理无钱莫进来”一语,寓意有几层,一是打官司须交诉讼费太昂贵;二是“衙门深似海”,官场险恶,盘根错结,关系复杂,一般平民百姓是打不起也打不赢官司的。\r \r 旧时的知县,是百里长,是父母官,号称亲民治乡之吏,手下有“三班六房”。六房,即户房、礼房、兵房、刑房、工房,俨如京都之六部,是知县的佐役。三班,纯粹是供县官奔走驱使的跟班、随从、杂役之类的小人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