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牛”字旁的字:通常与畜牧和耕田有关
扩展知识:
牛(拼音:niú)是汉语常用字,此字最早见于商代,其古字形像突出一对牛角的牛头。本义即牛科动物牛。牛有吃苦耐劳的本性,故引申为顽强、有耐力,又指人的脾气固执、不肯轻易驯服,这是取牛的脾气执拗之意。牛又指二十八宿中的牛宿。牛也是姓氏之一。
牛用作左偏旁时写作牜。用牛作意符的字多与牛相关,如:犊、牦、牟。有的泛指牲畜,如:牧、牢、犒
说文解字
【卷二上】【牛部】语求切(niú)
大牲也。牛,件也;件,事理也①。象角头三、封尾之形。凡牛之属皆从牛。
【注释】徐锴曰:“件,若言物一件、二件也。封,高起也。”①牛件也件事理也:王筠《说文解字句读》:“二句支离,盖后增也。”
说文解字注
事也,理也。
注:事也者,谓能事其事也。牛任耕。理也者,谓其文理可分析也。庖丁解牛,依乎天理。批大却,道大窾,牛、事、理三字同在古音第一部,此与羊,祥也;马,怒也;武也,一例。自浅人不知此义,乃改之云大牲也。牛,件也。件,事理也。与吴字下妄增之曰姓也,亦郡也。同一纰缪。
像角头三、封尾之形也。
注:角头三者,谓上三岐者象两角与头为三也。牛角与头而三,马足与尾而五。封者,谓中画象封也。封者,肩甲坟起之处。字亦作犎。尾者,谓直画下垂像㞑也。羊、豕、马、象皆像其四足。牛略之者,可思而得也。语求切。古音读如疑